紫笔文学 > 晚明逐鹿 > 第二百零六章 票证经济(2)

第二百零六章 票证经济(2)


  “你们的顾虑和担忧,其实我都明白。”

  萧靖生朝煤炉走去,拎起一旁的铁壶,“这样急切的将各项既定政策,以梳理秩序的名义,在治下的各领域推行起来,涉及到众多的群体,怕忙中出错,怕农会崩盘,不过我们既然选择这条路,有些事情就必须要面对。

  就像这个煤炉,是从蒲城、白水、澄城三县的铁器工坊生产的,在那里的工匠,他们没日没夜的劳作,为的是什么?

  不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,让家人都能过上好生活吗?

  可是什么叫好生活?

  仅仅是能吃饱吗?

  恐怕不是吧。

  单说这个吃,是吃稀的,是吃稠的,这就是一个没有定向的事情,既然是吃,要不要加盐?不吃盐,会出各种毛病,吃盐,会增加负担。

  两位,眼下对于我们农会而言,最严峻的问题,是缺少一套货币流通制度,来将各个领域都凝聚在一起。

  我们不仅要考虑整体性安稳,还要兼顾到各个群体的实际利益,脱产群体要保证,在产群体也要保证啊。”

  让萧靖生决定暂行票证、货币并行的过渡性经济政策,很大一部分原因,是他所领的农会势力,不能与大明和平相处,在今后较长时间内,势必会面临封锁和制裁。

  是。

  在长时间的征战和扩张下,农会的确查抄不少金银,以及各种制钱,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治下各领域都逐步发展起来,势必会面临金银短缺的境遇,这就会引发另一个严重问题,即通货紧缩!

  这是极其打击人心的现象。

  要知道在明末时期,还存在着以物易物的经济现象,一旦受金银短缺的影响,而产生很多连锁反应,那么萧靖生想构建的领域产业,势必会面临着自我崩溃的境遇。

  同样的道理,通货膨胀太快也不行。

  这会打击农会在民间的威望。

  当付出的劳动获取的报酬,连吃饱肚子都满足不了,那么怨气必然激增。

  眼下明廷就是财政出现大问题,富的富死,穷的穷死,两极分化已到尖锐程度,底层群体积攒的怨恨逐步增多。

  面对这样的情况,萧靖生能如何选择?

  他一门心思的想筹建和发展各领域产业,就是想增强造血能力,通过一套多数人都能认可的方式,来达到平稳前行的目的。

  “我还有担心的地方,发放票证的伪造要如何解决。”

  孙德富皱眉说道:“其实在过去,明廷是推行过宝钞的,想用宝钞来取缔金银交易,可是明廷推出的宝钞,在民间存在着很多伪造的,他们用极低的代价,就能换取大量的财富,使得宝钞在民间迅速的失去民心。”

  “这个问题提的好。”

  萧靖生流露出赞许的神情,看向孙德富说道:“针对这一问题,我想了几个措施,来避免伪造的事情。

  第一,农会要制出的票证,会区别于市面上的纸张,里面会添加别的材料。

  第二,去供销社凭票兑换,需要设立上限,完善台账登记。

  第三,要定期更换票证模版,比如一年一换,这个可以商榷,旧版要在规定时间收缴,过期不候。

  上述的这些措施,要做到把压力给到农会,不能让治下各个群体受损,倘若在这一过程中,谁敢推诿,懒政怠政,一经检察部查出,就必须要严惩!”

  人都是逼出来的。

  眼下萧靖生要做的事情,就是通过明确的政策方针,分出轻重缓急,围绕着一个相同的大方向,将农会所辖地域的各个群体,都能有效的调动起来,同时鞭策农会上下有效运转起来。

  唯有这样,才能不断前行。

  或许萧靖生也清楚这样去做,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,可是现在他不能想这些,他要先调动起来,运转起来。

  “那滥发要如何解决?”

  赵清平言简意赅道。

  “这是审计署要去解决的。”

  萧靖生开口道:“当初在蒲城县时,我就一直要求,要做好编户造册,特别是各个群体的分属情况。

  只要能掌握这一核心数据,那么就能根据各个领域劳作的强度,换算出较为合理的每月消耗粮、盐、油、布等日常所需。

  根据这个日常所需,再制出相应的日常票证,具体的措施我还没有完善好,这个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。”

  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,都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,说说就能做到的,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劳,是常人所看不到的。

  眼下对萧靖生来讲,就是他麾下的治理人才奇缺,反倒是涉军的人才不缺,至少军队是能设法维稳的。

  “如果说上述讲的这些,都能逐一落实下来,不止是说说的话,我倒是觉得会长明确的票证经济,是能带动农会治下发展的。”

  孙德富神情凝重道:“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,如果有些东西不能做好,不能落实,可能利民、惠民的政策,最后就会变成害民的工具。”

  “的确。”

  赵清平点点头道:“如果不推行票证经济,则农会所辖治下的各个领域,肯定不能凝聚到一起,各地的县公署、镇公所等体系,也无法有效的运转起来,甚至内部还会暴露出其他的问题。

  可要是推行的话,有太多需要解决的事情,稍有一个不能解决好,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麻烦,还是能用的人太少了,要是能再多一些,或许就不用这般顾虑了。”

  “诸君,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。”

  见二人这般,萧靖生面露笑意,眼神坚定道:“既然当初选择要走这条路,那么我们就要扛起责任和担子,只要我们心往一处使,能够将各自做的事情,都有效的紧抓起来,就算遇到再多的困难和挑战,也不会击败我们。

  等到郃阳、韩城两地的梳理结束,我就会叫靖武回来,让他肩负好监察部的职责,有些事情必须要紧抓。”

  涉政、涉军领域的调整和完善,对于萧靖生来讲就是个门槛,如果他能顺利迈过这一门槛,那么他所统辖的农会和秦军,就将会迎来一次新生,就能在打下的疆域扎根下来,如果不能,那一切都是幻想罢了。


  (https://www.zbwxw.net/book/633734/110246160.html)


1秒记住紫笔文学:www.zbwx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zbwxw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