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笔文学 > 1850再造中华 > 第440章 守杭州

第440章 守杭州


  杨田进入杭州城当天,就大抵粉碎了城内的抵抗力量。得益于革命军长期坚持的优待俘虏、群众路线等政策,杭州军民的抵抗并不激烈。

  八旗兵龟缩在满城内,丝毫不敢出战。绿营和宝胜勇都已崩溃,或死或降或逃。

  摆在杨田面前的,是如何赶在革命军主力到来之前,坚决守住杭州城。

  杭州是座大城市,有十个城门,还有艮山门这样的水门。城内有80多万居民,还有四千多名没有解除武装的旗兵。数万惊惧不已的满人,挤在钱塘门附近的满城里,惶惶不可终日。

  杨田手上只有两千兵马,缺少重火器。好在革命军战斗力强,可以以少敌多。两千革命军全都是骑兵,机动性强,可以随时互相支援,一人可当数人用。

  在黄宗汉看来,以两千骑兵守卫杭城,抵御可能到来的清军江南大营援军,似乎颇有困难。

  杨田却胸有成竹,指挥若定,接连颁布多条军令:

  一、以野战代替固守。

  两千革命军骑兵,守城固然不足,但若论野战,还是可以与清军拼一拼的。

  杨田守卫杭州,并不在城内坐等清军,而是在城外布置兵马,发挥野战优势,争取把敌军援军挡在杭城之外。

  他封闭六处城门,每处城门只留一个排守卫。剩下四处城门,每处留下一个连人马看守,严控人员出入。满城那边,杨田留下三百人马警戒,防止八旗兵趁乱袭击。

  除去布置在巡抚衙门、布政使衙门、杭州知府衙门的兵力,杨田还是挤出了七百人马,部署在城北敌军可能袭来的方向。

  二、令黄宗汉出面维持秩序。

  黄宗汉摇身一变,正式成为中华帝国浙江省省长。他担任浙江巡抚多年,在浙江官场遍布亲信,杭州城内也有很多他的门生故旧。

  有黄宗汉主持局面,很多杭州官绅也放松戒备,欣然接纳革命军。满城里的旗兵也再无殉城的想法,抵抗意志瓦解。

  三、动员民夫帮忙守城。

  杭州城内兵力短缺,杨田不敢擅自招募新兵,也不敢轻易留用清军俘虏。好在情报局杭州站的特工们工作得力,在众安桥北下城区的锡箔铺、织机坊里,招募了五百多个机户工匠,帮忙维护社会治安。

  革命军就像传言中的那样不抢劫、不杀降,迅速赢得杭州民心,受到杭州士绅的欢迎。

  四、广设疑兵,迷惑清军。

  调海军两艘蒸汽战舰至杭州城外,营造革命军大军已至的假象。

  令城中商民赶制军旗,在杭州城外的山林中上遍插军旗,以为疑兵。清军不知虚实,不敢贸然发动攻击。

  ……

  几项措施落实到位,杭州城虽不至于固若金汤,却也是防守得力,城内秩序迅速稳固下来。

  黄宗汉暗自佩服,授意杭州官绅上“万民伞”,募捐钱粮,欢迎革命军入城。

  所谓“万民伞”,是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。在清代,地方官离任的时候,当地百姓都得表示一下挽留,比较通行的方式就是送“万民伞”。

  清官离任自然有人送伞,而那些贪官离任时为了保全面子,也要想方设法弄把万民伞装点一下门面。到了晚清,这一风气愈演愈烈,直至成为了官场上的一种陋习。

  杨田清楚万民伞的把戏,拒不接受万民伞,反倒是对绅民募捐的钱粮来者不拒。

  经此一役,杨田与黄宗汉并肩作战,彼此也建立起了信任和友谊。

  这天,亲兵来报,说在杭州城内抓到了罗遵殿的遗孀、长女,询问杨田如何处理。

  恰巧黄宗汉在场,向杨田诉说了罗家的故事。原来,闽浙总督瑞麟在福州不战而逃,由此引发满清疆臣一番大的调动。罗遵殿由湖北布政使,擢升为浙江巡抚。

  这也是咸丰一片苦心,为的是安抚湘军。而在领班军机大臣彭蕴章看来,罗遵殿是同年,可以引为奥援,并借罗遵殿向湘军示好。

  清廷中枢想的不错,却无意中要了罗遵殿的老命。罗遵殿认为浙江与福建相邻,革命军对浙江志在必得。

  因此,他前往浙江赴任,只携带夫人和长女同行,其余子女及家眷都集中安置在湖南长沙,托付给了湘军大佬骆秉章照顾。

  革命军攻进杭州,罗遵殿不敌,打算殉节以全名声。按照殉节的做法,罗遵殿应该先杀家眷,以免家眷被辱,然后再自杀。

  但罗遵殿知道革命军纪律严明,不会侵犯家属,又不忍心夫人和长女随他殉难,便把他托付给一名老仆,让他们相机逃命。

  结果,有人告发,革命军捕获了罗遵殿的家属。按照俘虏政策,革命军准备释放母女二人。但她们请求收殓罗遵殿的尸首,带尸首一起回湖南。

  杨田听罢,感慨不已,说道:“罗遵殿是个忠臣,妻女也都是有情有议之人。这样,多送他们点盘缠,挑几个可靠的俘虏,让他们回湖南吧。”

  黄宗汉同样心生感慨,借这个机会,把杨田恭维了一番。他说:“师长,经此一役,我多有领悟。革命军必胜,清军必败,皇上统一中国,为期不远矣。”

  杨田也来了兴趣,问道:“阁下有何高见?”

  黄宗汉定了定神,说道:“第一,长官身先士卒,将士乐于从命。这次袭杭州,黄师长亲自带队,以身涉险,出敌不意。放在绿营兵里,长官绝对不会亲自冲锋陷阵。

  “第二,部队令行禁止,如臂使指。骑兵说分就分,就合就合,官兵毫无怨言,亦无门户之见。师长以陆军调度海军战船,海军亦欣然从命,配合陆军在钱塘江上来回游弋。

  “第三,官兵秋毫无犯,百姓不仅乐于服从,还敢起而响应。动员织户工匠参与守城,应者云集。

  “第四,部队训练有素,战斗力强。杭州的清军,同样装备了洋枪洋炮,人数也比革命军多,却完全不是革命军对手,甚至于一触即溃。”

  “第五,俘虏政策宽容,清军也好,官吏也好,投降革命军后不仅没有心理压力,反而有弃暗投明之感。

  “……

  “凡此种种,皆清军所不及。由此可知,杨氏之取代爱新觉罗氏,岂非天意?”


  (https://www.zbwxw.net/book/632646/110197659.html)


1秒记住紫笔文学:www.zbwxw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zbwxw.net